——丹尼尔·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其暴虐罪行,旷世未闻。在经历了举世的震惊、愤怒与殇痛后,如何将脆弱的苦楚变得坚强且充满希望?或许,让城市的伤痕在建筑中诗意地留存,是人们寄托哀思、铭记历史的途径。我们常说,建筑是有生命的。而纪念性建筑恰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它从人与场所的角度切入,抚平创伤之余感念生活之美好,令人们充满希望、砥砺前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小编将带大家一起回顾那些沉默而伟大的纪念碑式建筑。
0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勿忘历史,捍卫和平,吾辈自强!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邓小平亲自关心下,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纪念馆。作品名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
项目位置:中国,江苏,南京
设计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目前,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智慧而严肃地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其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用于拍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的摄影机和影像资料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纪念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平方米。分布有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
02 波兰Michniów村庄殉难者纪念馆
第十二届园冶杯国际建筑奖 大奖
更多详情,点击图片
作品名称:波兰Michniów村庄殉难者纪念馆
项目位置:Michniów / Świętokrzyskie Region / Poland
设计机构: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
波兰Michniów村庄殉难者纪念馆,由Nizio Design International设计,纪念着Michniów和其他波兰村庄在1943年二战期间发生过的战争。从建筑南北立面看,纪念馆让人想起成排的乡村木屋。这排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屋具有触目惊心的外观,反映了破坏和毁灭的过程,各部分如同撞击在一起并断裂,有如经历过灾难、地震或大火后的场景。光线通过各片段间的裂缝照进室内,伴随时间、季节变化塑造了封闭和开放部分的永久展区。建筑和场景的细节都提升了感官体验。墙壁、屋顶结构及钢构件上有水和尘土的痕迹。这使得建筑体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扎根在场地环境中。
03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 二战期间,共约有600万犹太人遭到纳粹分子的屠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更是让这段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建立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通过各种实物和证据,向世人展示了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 吴吉明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又称亚德瓦谢姆(Yad Vashem)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是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正是“有纪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发音,馆名的背后流露出犹太民族对于同类不离不弃的眷顾。这个纪念馆包含:一间纪念堂、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画廊、一间"名字堂" (Hall of Names)、一座档案馆、“毁灭社区的山谷”(Valley of Destroyed Communities)、一座犹太教堂、及一个教育中心。此外,纪念馆专设一处以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的“国际义人桥”(“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只有首先从自己重视,进行客观翔实的记录整理,才能具备永恒的说服力,才能使施暴者永无抹杀还手之力。
© 吴吉明
04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二十世纪的种族屠杀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一个象征。可见和不可见在柏林的这个角落汇集、通过建筑的构成特征来呈现。不可说的故事在空间里仍然静默无言,但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出现在世间。—— 丹尼尔 • 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 Denis Esakov
在老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建成54年之后,1987年,柏林政府为它的扩建工程举行了一个匿名竞赛。竞赛举办方希望将犹太人二战后的生存方式重置于人们眼前。众多赫赫有名的建筑师中,丹尼尔·里伯斯金最终胜出。只有他的建筑中贯穿了一种非凡、庄重的设计,一种再现犹太人在大屠杀前后的生活剧变、概念性的表达设计。
对于建筑师来说,犹太人博物馆的意义不止于一个竞赛或是一个项目, 而是在柏林建构和维持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价值。二战后,这样的身份认同早已消失殆尽。概念上,里伯斯金想要表达一种缺位、虚无和消失的感受,用来表现犹太人文化的人间蒸发。通过建筑语言来讲述故事、宣泄情感,让参观者们体验到犹太人大屠杀对犹太文化和柏林城的双面冲击。
05 荷兰国家大屠杀姓名纪念碑
不曾忘记的历史
里伯斯金工作室(Studio Libeskind)和当地事务所Rijnboutt合作的荷兰国家大屠杀姓名纪念碑,首次纪念了在大屠杀中遇难的10.2万个荷兰遇难者,包含所有没有坟墓的犹太人、辛提人和罗姆人遇难者的名字。荷兰最终也拥有了一座用来缅怀逝者的有形纪念碑。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说:“在大屠杀中,荷兰的犹太遇难者数量最多。国家大屠杀姓名纪念碑是第一座纪念大屠杀荷兰遇难者的纪念碑,也是阿姆斯特丹第一座此种类型的纪念碑。”他又补充道:“我与大屠杀的联系即我是大屠杀幸存者的子女,这也成了该项目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这里可以成为沉思与希望的场所,并且提醒荷兰及其他国家的人们打击各种形式的仇恨。”
© Kees Hummel
珍视和平,砥砺前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何其有幸,而生于和平年代的建筑师群体将背负更大的责任,让历史的伤痕在建筑中诗意留存,或许这就是设计最动人的一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了解更多详情。